蒋勋说唐诗 - 第七讲 杜甫(下)


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

  杜甫自己也是难民,这一点非常重要。我们在李白的诗里看不到“爷娘妻子”,看不到“牵衣顿足”,可是杜甫的诗最动人的部分就是写“爷娘妻子”跟“牵衣顿足”。这些是中国文化中隐藏在深层,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。中国人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,其实就是很平凡、很卑微的生活,如果连这个要求都得不到满足,就会有巨大的控诉产生。杜甫的诗,反映了这些中国文化中最深的东西,最重要的作品“三吏”、“三别”,都被称为诗史,就是诗歌成为了历史。从这些作品中,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杜甫对人的关心。

  下面想跟大家分享一首诗,就是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。我常常选这首诗,是因为这样才可以表达我对杜甫的一个忏悔。这是我读大学时最烦的一首杜甫的诗。这首诗叙述的情节很简单,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回到老家四川成都,盖了几间破茅草房,上面有茅草。八月时江边的风很大,茅草被吹走了,吹走以后到处飘,旁边的小孩们就跑来抢这个茅草,杜甫当时年纪很大了,就在那边骂他们,追着打他们,要他们把茅草还给他。

  那时候我觉得为了几根茅草这样吵,杜甫实在是很滑稽的一个样子,口干舌燥,一路去追这些小孩子,小孩子又跑得特别快,他也追不回那个茅草,就站在那里,痛恨“群童欺我老无力”,可是后面一转,好像很八股地说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”。那个时候我就觉得杜甫有一种天真,他的人道主义最后天真地直接在诗里写出来了。

  我很喜欢的日本导演黑泽明,年轻的时候拍过《七武士》、《罗生门》,对人性剖析很深。他到晚年的时候大家都很讨厌他,觉得曾经的大师怎么变得这么简单,在电影《梦》里面讲环保、反战,让人觉得简直有点幼稚。其实一个人到了七八十岁,大概就觉得该讲的话干脆就直接讲,不想再绕弯了。今天看来,杜甫的这首诗,贯穿其中的还是他一向坚持的那种精神,就是讲民间最卑微的生活。我不会想象自己去跟几个小孩子抢茅草,因为我没有在那个处境当中。可是杜甫真的有这样的经历,他体会到了生存的卑微与生命的苍凉。李白不会写这样的诗,李白的世界是长风几万里吹过去,他怎么会去讲那几根茅草?他们两个人看到的东西完全不同。杜甫让我感动的地方刚好在这里。他看到了像蚂蚁一样的生存,不高贵地、肮脏地、污秽地、邋遢地活着的生命状态,他觉得那么多人这样活着,怎么可以不去看这样的生活?既然有老百姓这样子过日子,他就去描述这样的日子。

  这首诗里他用了很接近民歌的叙事方式,“八月秋高风怒号”,八月的风吹起来,里面没有用难字。“卷我屋上三重茅”,把他屋子上一层一层的茅草全部吹走了,“茅飞渡江洒江郊”,茅草就飞起来,有的飘到江水当中,有的停在江边。“高者挂卷长林梢,下者飘转沉塘坳”,有的是挂在树上,有的飘到了池塘当中。写诗的朋友很少会想到有一天要去写茅草,写屋子上的茅草被吹走,被吹到哪里,这样的题材简直太不诗意了。我们没有办法想象这样的题材可以写到这么动人。杜甫很耐心地告诉我们,茅草怎么被吹走,挂在哪里。如果不是一个真的有所关怀的人,不可能注意到这些细节。

  “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”,南村跑来的一群顽童,欺负他年纪大没有力气。这里又有他的主观,你会觉得杜甫一定是一个小孩子很讨厌的人。我记得我们小时候每一次去偷芭乐,一个缠小脚的老太太就拿一个棍子跑出来打我们,我们一看到她撒腿就跑。童年的时候有很多这种记忆。杜甫是从他自己的角度出发写儿童,他觉得这些小孩子很坏,直接写这些小孩子很坏,像纪录片一样真实地写下来。“忍能对面为盗贼,公然抱茅入竹去。”我就在你们面前,风把我屋顶的茅草吹下来,你们竟然就敢抢我的茅草。你可以感觉到杜甫真的很生气,简直不能忍受了,觉得小孩子这么坏,竟然当着面就要抢他的东西,抱起一堆茅草就躲到竹林当中去。这句诗勾画出了非常生动的画面,只是这个画面与李白的画面实在太不一样,李白是又跟月亮喝酒,又跟影子喝酒,杜甫却是最琐碎、最卑微的生活细节。

  “唇焦口燥呼不得”,你看他骂了很久了,口也干了,唇也焦了,用的都是非常民间的字。最后也没有办法,骂了半天,小孩子还是跑了,所以“归来倚杖自叹息”。这是农村里面被小孩子欺负的老先生最常见的下场,靠着竹子,自己哀叹自己。哀叹之后,他开始描述当时看到的风景:“俄顷风定云墨色,秋天漠漠向昏黑。”秋天已经来了,天已经黑了。“布衾多年冷似铁”,身上盖的那床被子,因为太旧,再加上也没有好好地洗,已经冷得像铁一样。“骄儿恶卧踏里裂”,这里又开始埋怨他的孩子,那些孩子不好好睡觉,乱蹬,所以里子都裂了。他好像把生活里所有不快乐的琐碎小事全部想了起来。我记得小时候常常站在一个眷村门口,听到一个太太在那边骂小孩,会一下骂出好几年间发生的事情。我觉得杜甫很有趣,他描述的悲哀是小市民才有的悲哀,一件衣服也要讲一下。“床头屋漏无干处”,又想到自己家里面的屋子,都已经漏雨了,一下雨就会漏水,衣服也常常会被淋湿。“雨脚如麻未断绝,自经丧乱少睡眠”,“丧乱”是讲安史之乱,自那之后,睡觉一直不安稳,好像老是会被惊醒,这是一个逃过难的人的焦虑不安。“长夜沾湿何由彻”,没有办法一整夜睡得踏实,一觉到天明。

  下面忽然讲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”。杜甫的人道主义就是在这里发生。他从自己的悲哀、自己的卑微与自己的穷困走了出来,忽然了解到,刚才那些小孩抢我的茅草,不是跟我一样,都是因为贫穷吗?好像没有人错,他贫穷,小孩子也贫穷,如果不贫穷,怎么会去抢人家的茅草?这个时候他的视野开始扩大,最后想到的是人能不能有一个富有的环境,谁能够使老百姓过上比较安乐的日子?房子能不能多一点,让大家都有屋子住?“风雨不动安如山”,有什么样的风雨来,都不会摧毁这样的房子。“呜呼!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”,你觉得杜甫似乎已经有一点疯了,这个人在贫穷当中,好像忽然有幻象,眼前忽然就真的有了很多房子,穷人都可以进去住,好像一下变成在理想国里面住一样。

  黑泽明一直拍黑白片,《罗生门》、《七武士》、《生之欲》、《天堂与地狱》,后来他自杀过一次,被救活以后,拍了第一部彩色片《电车狂》。讲一个白痴的小孩子,每天幻想自己开火车,开到贫民窟。里面一段一段地讲贫民窟的故事,其中有一个穷乞丐后来疯了,忽然发现他眼前出现一片巴洛克的皇宫。这与杜甫描述的感觉非常像,人在高度贫穷以及巨大绝望当中,会出现幻境。“呜呼!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”中的“呜呼”是非常绝望的叫声。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!”那时候我的房子是破烂的,只能挨饿受冻死掉,都觉得没有关系。这个时候我们明白了杜甫为什么被称为“圣”。杜甫的确有一个大的觉悟,他忽然觉得他骂的那些小孩子其实是无辜的。他希望如果这是因为贫穷,那么就只让他自己贫穷吧,不要这么多人贫穷。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!”这个结尾转得非常奇特。他一下觉得房子破不破没有关系了,这是从大的人道关怀的角度开始对前面进行反省。如果没有前面那种一个老翁骂小孩子的场景,后面不会这么感人。

  在诗歌的创作手法上,杜甫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对比。前面他就是一个让人讨厌的老头子,在那边骂来骂去。记得我在大学的时候不喜欢这首诗,就是因为觉得前面那个杜甫很讨厌,没有耐心仔细读下去,也就没有机会看到后面的杜甫。后面他忽然转调,开始觉得自己刚才那种表现是因为不了解什么叫贫穷,他开始意识到整个民间穷苦到了何种程度。

  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因为人道主义的角度,后来非常受中国文人的喜爱,很多书法家都写过,最著名的是元朝一个大书法家鲜于枢写的,以书法来讲非常漂亮。鲜于枢不是汉人,他喜欢汉文化,他写杜甫诗的时候,线条拉出去的感觉,可以看出有宋朝黄庭坚的书法基础,又发展出很开阔的一种力量。台北故宫收藏了这件作品,里面的笔法很类似魏碑。


律诗的极致

  《兵车行》与《石壕吏》是两首最能够体现杜甫的“诗圣”与“诗史”位置的代表之作,你可以看到他诗中的社会关怀。当然杜甫绝对不止于此。作为一名优秀的诗人,李白可以在技巧上有很大的跌宕与变化,同时李白又很懂艺术的规则。杜甫也是一样,不能说杜甫有宽广的人道主义精神,他就一定是好诗人。我们对今天看到的所有一切穷困受苦,都有很大的关怀与悲悯,并不说明我们一定会变成诗人。什么是诗人?是能掌握文字与语言的人。诗人必须用文字和语言来表现出自身所看到和感受到的,并且能感动他人。

  在文学史上,希望大家注意到这些诗人的基础定位是对文字语言惊人的掌握能力。通常讲杜甫的律诗,《登高》会被当做格律最严的例证。“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”一开始就是对仗,“风急”与“渚清”,“风急天高”都是往上面发展,好像是高音,之后的“渚清沙白”都是往低回。前一句是垂直线,后一句是水平线。这边是“猿啸哀”,猿很尖锐的凄厉叫声;这边是“鸟飞回”,鸟飞回来。一个是上升的力量,一个是下降的力量,美学上的对仗非常明显。下面的句子大家都很熟悉:“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”又是对仗。“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。”还是对仗。整首诗八个句子全部是对仗,这不能不说是律诗的极致。非常惊人,比李白还惊人。


《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》

  谈到杜甫晚年的诗歌,我想大家看一下《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》,这首诗里面谈唐朝舞剑的一个女子,“昔有佳人公孙氏,一舞剑器动四方”。公孙大娘是当时有名的一个舞蹈家,舞剑最有名。杜甫看到公孙大娘舞剑时七岁,是他爸爸带着他去看的。

  杜甫回忆当时看到的舞剑过程,并做了一些形容。这其中有艺术性的描述,“观者如山色沮丧”,就是大家在看她舞剑的时候,都被剑气逼到好像抬不起头来一样。“天地为之久低昂”,好像天地都发生了变化。“如羿射九日落”,“”是讲光线,就是公孙大娘在舞剑的时候发出的亮光,好像神话里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。这里杜甫用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神话典故,把光线的感觉描述出来。接下来说舞剑的线条很美。“矫如群帝骖龙翔”,好像天上的诸神驾着龙拉的马车在飞翔,是在讲线条的飞扬感觉。

  看舞蹈的时候也有声音方面的感受,“来如雷霆收震怒,罢如江海凝清光”。这两个句子是非常明显的对仗,力量来的时候好像雷霆,可是她舞完了,“罢”,停下来的时候,好像“江海凝清光”,好像江与海上一点风,只剩下一道光。仅仅看这四句:“耀如羿射九日落,矫如群帝骖龙翔。来如雷霆收震怒,罢如江海凝清光。”已经是对于抽象行为的非常精致的描述,用来形容贝多芬的音乐,也很恰当。杜甫在这里讲的是感觉上的动与静、大与小、明亮与黑暗之间的对比。这里可以看到杜甫诗中很强烈的意象感。

  唐诗的好处就在意象的处理,在叙事空间中,意象会一直交错出现。比如说,接下来杜甫开始讲公孙大娘“绛唇珠袖两寂寞,晚有弟子传芬芳”,从公孙大娘转到了对她弟子的描绘,“临颍美人在白帝”,就是在四川这个地方,“妙舞此曲神扬扬,与余问答既有以”,似乎与杜甫有一种对话的感觉,“感时抚事增惋伤”。讲到当年先帝时代,很豪华,是盛世,安史之乱后,大唐帝国开始没落。“先帝侍女八千人”,那个时候陪侍皇帝的宫女有八千人之多,“公孙剑器数第一”,公孙大娘是因为剑舞得好,在所有宫女中排名第一。

  “五十年间似反掌,风尘洞昏王室。梨园弟子散如烟,女乐馀姿映寒日。”“梨园”就是唐玄宗的国家歌舞团,有上千人,因为安史之乱,皇室没落,梨园崩溃,所以“梨园子弟散如烟”,到民间自己想办法求生活。这是讲帝国由繁华到没落的过程。“金粟堆南木已拱,瞿唐石城草萧瑟。玳筵急管曲复终,乐极哀来月东出。”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,对于安史之乱以后的败落有更多感受,自然就写到这种乐极哀来的感觉。“老夫不知其所往”,自己年纪也大了,不知道应该要到哪里去,“足茧荒山转愁疾”,好像在荒山里走来走去,走到脚都生茧了,还在发愁。

  杜甫的愁与李白的愁很不一样,李白的愁是生命本质上的哀伤,杜甫的愁是因为他感觉到繁华盛世已经过去了,民间的疾苦时时在扰动他的心灵。我们自己也可以感受到可能是两种不同的忧愁:有一种是觉得心情烦乱,生命有一种茫然;有一种忧愁可能是到了医院,看到有人生病,或者看到路边有人穷困。对于李白来说,忧愁是在人生现象里不可解的一种本质的忧愁;对于杜甫来讲,是在人世间跑来跑去,怎么奔忙都觉得无法解决的忧愁。“仙”的愁与“圣”的愁是两种不同的愁绪。


《春望》

  杜甫所处的时代,与李白所处的时代有一点不同,杜甫对安史之乱以后皇室的败落特别有感觉。《春望》是大家最熟悉的一首诗: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”这首诗我们太熟了,也许不觉得在创作上有多么了不起,一个人在战乱当中,感觉到江山还在,所谓的国,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政治上的组织,已经破掉了,可是山河还在。城市当中的春天来了,这个时候诗人看到花开,于是哭了;然后听到春天的鸟在叫,有一种惊心的感觉。因为战乱中有这么多人死去了,还有这么多人世间的生离死别。并不复杂的文字,却凝聚了时代的抽象力量。这首诗中有多么好的对仗!“花”与“鸟”,“惊”与“溅”,“泪”与“心”。

  之后,杜甫又从抽象的叙事,跳到白描:“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”杜甫总是给人留下一个形象,就是盛年已过,老在那边抓着越来越少的白头发的一个老人。杜甫给人的感觉,是现世当中的哀伤,与李白的潇洒很不一样。

  开始被杜甫打动的时候,也就知道自己到了哪一个年龄阶段。李白与杜甫提供的生命经验真的非常不同,我很高兴杜甫会在某一个年龄那里等着,让人对很多原来不屑一顾的卑微人生产生悲悯。

  台北故宫博物院印的宋版杜诗,字好大好大。我眼睛老花以后,开始喜欢读这种字很大的版本。因为杜甫的诗在历史上太有名了,很多书法家用不同的书体来写。但我觉得,杜甫的诗不适合用太漂亮的书体去书写。我喜欢用魏碑字体去写杜诗,我觉得杜诗给我的感觉就是应该用魏碑写,很笨拙、很木讷、很朴素,没有任何线条的美在里面。用不是很容易看懂的书法写杜甫的诗,会有一点遗憾。我总觉得杜甫希望他的诗可以很直接,太漂亮的书法不适合他。


逃难的记录

  《述怀》是杜甫自己的逃难记录。“去年潼关破”,安史之乱叛军破了潼关后,杜甫开始逃难,在战乱当中,他和妻子两个人忽然分离了。“妻子隔绝久”,不知道太太与孩子到哪里去了。现在我们已经很少会有这种经验。我常常听母亲讲,在抗日战争的时候,她要从洛阳逃回西安,火车上全是人,她挤不进去,后来她就把我哥哥跟姐姐从窗户丢进去,她想,就算她上不去,可是孩子可以到后方去,丢到人家的头上,里面的人又把孩子丢出来。小时候听到妈妈讲这些,会觉得好笑,现在想起来真的是很恐怖的经验。

  “今夏草木长,脱身得西走。”今年夏天草木都长起来的时候,他才得以脱身,能够往西走。杜甫这个时候从西安往甘肃逃,因为唐肃宗在甘肃继位。下面“麻鞋见天子”,因为在逃难,就用草与麻编了一双鞋子,见到皇帝的时候穿着麻鞋,“衣袖露两肘”,衣服已经破到两个肘都露出来。一个大臣见到皇帝的时候,还穿着麻鞋,衣服是破的。杜甫的诗里,透露的全是战乱中的悲剧,他对逃难的描写细致入微。李白也经历了安史之乱,可是李白的诗中没有这样的描写。

  “朝廷愍生还,亲故伤老丑。涕泪授拾遗,流离主恩厚。”朝廷很悲悯,杜甫接受了一个官位,也就是“拾遗”,所以我们今天叫杜甫为杜拾遗,他很感动,还是哭着接受了朝廷的恩典。在流离失所当中,皇帝对他还很有恩,“授拾遗”就表示有薪水了,虽然这个时候薪俸可能很微薄。“柴门虽得去,未忍即开口。”日子还是很难过,过得很不好。

  “寄书问三川,不知家在否。”赶紧询问家人的消息,战乱中亲人流离,这是最要紧的事情了。“比闻同罹祸,杀戮到鸡狗。”听到大家讲到战乱里面中的灾祸,连鸡跟狗都被杀了,何况是人呢?“山中漏茅屋,谁复依户牖。”住在这个地方,山里面的茅屋都是漏雨的,哪一家还会有窗户这些东西呢?

  整首《述怀》杜甫都是在讲逃难:“摧颓苍松根,地冷骨未朽。几人全性命,尽室岂相偶。嵚岑猛虎场,郁结回我首。自寄一封书,今已十月后。”有一封信可能要到十个月以后才收得到。“反畏消息来,寸心亦何有。”收到信以后,反而很害怕知道信里到底写什么,因为很可能是报丧。大概没有这样的经历的人,很难了解这种矛盾的心情。“汉运初中兴,生平老耽酒。沉思欢会处,恐作穷独叟。”杜甫就是这样描写了自己作为难民的经历与心情。

  杜甫不管怎么说,还是一位官员,还可以“授拾遗”,一般的百姓可能更惨。杜甫在写《石壕吏》的时候,是在关照比他的境况还要惨的人。因为有官位,在逃难当中,多多少少还是受到保护的。可是《石壕吏》中描写到的老太太、老翁,一点屏障都没有。当杜甫特别为这些普通百姓讲话的时候,就将自身的经验扩大出去了。

  《五古·北征》这首诗很长,我们讲其中的几句。我年轻时候最不喜欢杜甫的一些句子,就是下面说到的这些句子。像“妻子衣百结”,说太太的衣服已经一个个破洞了;“垢腻脚不袜”,没有水可以洗澡,所以整个人很邋遢。这首诗里写逃难逃到最后,终于见到孩子了,“平生所娇儿”,平常最疼的这个男孩,或者这个女孩,“颜色白胜雪”,皮肤很白,漂亮得不得了。可是孩子们看到爸爸,“见耶背面啼”,不愿意叫爸爸,背过脸去哭,因为“垢腻脚不袜”,脏得一塌糊涂,脚上连袜子都没有。“床前两小女,补绽才过膝。”在床前的两个小女儿,身上补的一块一块的,“海图坼波涛,旧绣移曲折。天吴及紫凤,颠倒在短褐。”旧的官服已经被拆开来做了小孩子的衣服。他们做过官,现在已经完全落难。

  这些部分,在年轻的时候真的没有办法懂,会觉得好烦,怎么脚上有没有袜子也讲半天。年轻的时候常常觉得诗应该很华美。经历过生命中的一些事情之后,会觉得大概生活里面最难写的就是这些细节了。在我童年的时候,也是逃难安定下来的感觉,在一个异乡落脚,家里六个小孩,真不晓得妈妈是怎么带大的。想到这些,会忽然想到杜甫诗中描写的心情。


离乱中的痛苦生活

  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是杜甫常常被引用的一首诗,可以看到他的技巧,也可以了解他的心情。安史之乱以后,官军打败了安禄山的军队,收回河北,所以杜甫说“剑外忽传收蓟北”,“剑外”就是剑阁以外,剑阁在四川,意思是说,杜甫这个时候在四川忽然听到河北收复了。“初闻涕泪满衣裳”,听到以后大哭起来,满身都是泪,逃难逃了这么久,希望国家安定,忽然知道官军已经收复了河北,一下没有什么话说。“却看妻子愁何在”,妻子从逃难以来老是在发愁,现在看看她怎么样呢?“漫卷诗书喜欲狂”,已经在收拾行李了,准备把书装箱回家。

  “白日放歌须纵酒,青春作伴好还乡。”这个句子有一点像李白的风格了,我们会发现不是杜甫写不出李白那种肆意浪漫的诗,是因为杜甫后来的遭遇,让他实在是没有心情写这样的诗。杜甫快乐的时候,也懂得人活着,应该好好唱唱歌,好好喝喝酒,应该青春作伴,回到故乡。“即从巴峡穿巫峡,便下襄阳向洛阳。”这两句诗非常有名,里面用了四个地名,让时间的感觉得到了加强,表现出他想回家的急迫心情。这很像四个蒙太奇画面,充满了速度感。可以看出杜甫惊人的诗歌技巧,他用这种方式把内心的迫不及待一下表现出来。这首诗是律诗,“白日放歌须纵酒,青春作伴好还乡”是非常明显的对仗,“白”与“青”,“放歌”与“作伴”,“须纵酒”与“好还乡”,全部是对仗的关系。

  《同谷县作歌》是杜甫晚年的作品,“有客有客字子美”,子美就是杜甫自己。说有一个人就是杜甫,“白头乱发垂过耳”,他开始描述他自己是一个糟老头,“岁拾橡栗随狙公,天寒日暮山谷里。中原无书归不得,手脚冻皴皮肉死。”因为没有很多衣服穿,所以手脚在冬天都冻裂了。“呜呼一歌兮歌已哀,悲风为我从天来。”

  《同谷县作歌》中他写了七首歌,就是“呜呼一歌如何,呜呼二歌如何”,写的是他晚年对自己自伤的感觉。

  第二首是“长镵长镵白木柄”,每天拿着一个圆锹在那边挖地,“我生托子以为命”,他必须要种田才能够活下去。“黄精无苗山雪盛,短衣数挽不掩胫。”衣服短短的在冬天连足踝都盖不住。“此时与子空归来,男呻女吟四壁静。呜呼二歌兮歌始放,邻里为我色惆怅。”悲哀的背后是贫穷,他当然是在为自己悲哀,同时也是对民间生活的讨论。

  “有弟有弟在远方”,第三首诗用了歌曲形式,用到重复的方式。有家人,可是没有办法见面。“三人各瘦何人强?”说三个人都够瘦的,哪一个好一点呢?这是说亲人们都一样,大家都在过苦日子。“生别展转不相见,胡尘暗天道路长。”活生生的不能在一起过日子,因为战乱彼此在不同的地方。后面还有一首专门写妹妹的:“有妹有妹在钟离,良人早殁诸孤痴。”妹妹嫁了人,妹妹的丈夫很早就死掉了。

  整首诗写了七段悲剧,记录了七段痛苦的生活。


End